去年下半年以來,全球經濟已開始溫和復蘇,但各國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卻成為經濟全面復蘇最大的一塊“絆腳石”,如何破解就業困局成為各國下一階段經濟政策的重中之重,也是全球經濟實現可持續復蘇的關鍵所在。
就業復蘇嚴重滯后于經濟復蘇
今年年初以來,西方主要經濟體的就業市場一直沒有出現實質性好轉。美國勞工部最新報告顯示,8月份美國失業率為9.6%,連續第16個月保持在9%以上。
截至今年7月,歐盟27國失業率已連續六個月維持在9.6%,是有統計以來的最高水平;而歐元區失業率則連續五個月維持在10%,創下了歐元區成立以來最糟糕紀錄。
從去年年中至今年第二季度,英國失業率一直在7.8%至8%的高位徘徊,為1996年下半年以來的最高水平。而由于內需不足和國內產業空洞化傾向明顯,今年日本失業率也一直在5%左右的高位徘徊。
更令人擔憂的是,全球青年失業狀況極其嚴峻。英國公布的官方數字顯示,英國去年大學畢業生中有大約10%至今仍未找到工作。而法國15歲至24歲的年輕人失業率達24.1%。
國際勞工組織8月發布報告提醒各國警惕出現“失落一代”的危險。該組織預測,今年全球青年失業率將達到創紀錄的13.1%。
從歷史經驗來看,就業復蘇一般都滯后于經濟復蘇,這主要是因為企業在經濟復蘇勢頭完全確認前,通常持觀望態度而不會立刻著手增加雇員擴大再生產。這也被稱為“無就業復蘇”。
此外,各國政府為了削減高額財政赤字,被迫實施財政緊縮政策,也是導致本輪復蘇進程中失業情況改善緩慢的一大原因。比如英國新政府的緊縮措施可能在未來幾年導致50萬公職人員丟掉工作,而政府開支削減也導致就業促進計劃缺乏足夠實施資金。
警惕就業難題“外溢”
就業市場低迷首先影響個人消費開支。消費者因擔心失業或收入下降而選擇謹慎消費,這給經濟進一步復蘇帶來隱患。個人消費開支約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二,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。今年第二季度美國經濟按年率計算僅增長1.6%,為經濟復蘇以來最低季度增幅,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消費開支增長乏力。
歐洲方面,據歐盟統計局數據,歐盟經濟過去四個季度恢復增長主要是受出口拉動,內部需求即個人消費始終增長乏力,甚至出現過萎縮。但隨著歐盟第一大貿易伙伴美國近來經濟增長呈現放緩跡象,歐盟這種過度依賴出口的復蘇模式將受到影響,解決就業、擴大內需對于穩固歐盟經濟復蘇勢頭具有現實意義。
此外,就業市場不振還可能產生一連串連鎖反應,其“不良反應”甚至可能“外溢”到其他國家。以美國為例,就業市場疲軟還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國內保護主義抬頭,通過貿易和投資渠道阻礙全球經濟復蘇。去年美國商務部下屬的國際貿易署共發起34起反傾銷及反補貼調查,遠高于2008年的19起。美國商務部最近還出臺強化貿易救濟措施14條建議,旨在加強反傾銷、反補貼等措施的執行力度。
為保護國內就業,奧巴馬政府最近還出臺新政限制跨國公司外包業務,通過削減給予跨國公司海外利潤的稅收抵免,抑制美國企業將生產轉移至海外。
“保就業”和“促就業”雙管齊下
為應對居高不下的失業率,各國出臺多種措施化解失業難題。概括來說,應對措施可以分為“保就業”和“促就業”兩大方面:一方面通過各種措施盡量保住就業,幫助就業市場“止痛”;另一方面則通過就業促進計劃來刺激就業崗位增加。
8月,奧巴馬簽署一項總額260億美元的法案,旨在幫助各州政府緩解財政緊張狀況,挽救約30萬個公共部門崗位。此外,奧巴馬還在全力推動國會通過一項總額約420億美元的小企業救助法案,為小企業提供稅收減免,增強其融資能力,避免小企業因經營困難而裁員。
在“保就業”方面,歐盟國家鼓勵企業以縮減工作時間來取代裁員,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大批失業,而且一旦經濟形勢好轉,企業又不必為重新雇傭合適的人手而發愁。
促進就業,根本上來說就是要推動經濟增長,從而刺激企業擴張。去年年初,奧巴馬政府推出大規模經濟刺激方案,計劃在兩年內挽救或創造350萬個就業崗位。美國國會還提出“美國制造”一攬子計劃,總投資170億美元,旨在幫助制造業重拾競爭力,并恢復該行業在過去10年間失去的約560萬個就業崗位。奧巴馬9月6日還公布了500億美元的大規模基建計劃。
為了鼓勵失業人員自主創業,歐盟今年3月推出了一項總額5億歐元的微貸款計劃,分八年展開,旨在為那些在經濟危機中失去工作的人們另謀生計提供一種選擇。
信息來源:新華網 |